《壁上观》音乐百科:敦煌壁画的千年回响 | 一棵小葱&张曦匀国风力作

音乐磁场 2025-11-07 16:17:51 21

《壁上观》音乐百科:敦煌壁画的千年回响

《壁上观》是由国风音乐厂牌"一棵小葱"主理人周明聪作曲、小六作词,张曦匀(张晓涵)演唱的国风歌曲。自2019年发行以来,该曲以敦煌壁画为灵感,融合戏曲与流行元素,在短视频平台创造18亿播放量奇迹,成为现象级文化传播案例。本文将从创作背景、音乐特色、文化内涵、社会影响四个维度展开深度解析。

目录

章节内容概要
第一章 创作溯源敦煌壁画的艺术启示与创作团队构成
第二章 音乐解构旋律架构、唱腔融合与乐器编配分析
第三章 文本阐释歌词意象解析与历史时空建构
第四章 文化传播短视频时代的传播路径与跨文化影响
第五章 艺术价值传统戏曲现代化转型的范式意义
附录歌曲版本演变与重要演出记录

第一章 创作溯源:敦煌壁画的艺术启示

1.1 灵感来源:莫高窟的视觉震撼

作曲者周明聪在2018年敦煌采风期间,被第220窟《药师经变图》中的伎乐天形象深深震撼。画面中飞天手持各种乐器凌空飞舞的场景,与其戏曲作曲背景产生强烈共鸣。他回忆道:"当阳光透过洞窟斜射在壁画上时,那些褪色的朱砂与石青突然焕发出生命,仿佛能听到千年前的箜篌声。"

1.2 创作团队构成

成员角色专业背景
周明聪(一棵小葱)作曲/制作人中国戏曲学院作曲系毕业,专注戏曲音乐现代化
小六作词古典文学研究者,擅长历史意象重构
张曦匀演唱中国戏曲学院京剧表演专业,工刀马旦
甘虎编曲电子音乐制作人,擅长民族元素电子化

1.3 创作理念

团队确立"三维叙事"创作法则:

  1. 空间维度:通过音乐构建"洞窟-壁画-幻境"三层空间
  2. 时间维度:实现"现在-过去-永恒"的时间跳跃
  3. 文化维度:融合敦煌乐舞、盛唐诗词、戏曲唱腔三大文化基因

第二章 音乐解构:传统与现代的交响

2.1 旋律架构分析

歌曲采用"起承转合"四段式结构:

段落调性节奏情感表达
前奏E羽调式4/4拍,自由散板模拟风沙掠过洞窟的音效
主歌G宫调式6/8拍,弱起小节描绘壁画人物的静态美
副歌C徵调式4/4拍,强拍后置表现幻境中的动态场景
桥段A商调式5/8拍,复合节奏时空转换的过渡段落

2.2 唱腔融合实验

张曦匀在演唱中实现三种唱腔的无缝切换:

  • 流行唱法:主歌部分的自然声区演唱,运用气声增强叙事感
  • 戏曲唱腔
    • 荀派花旦的俏皮:如"错问今夕是何年"的装饰音处理
    • 程派青衣的幽咽:桥段部分的"朱颜改"长拖腔
  • 民族唱法:副歌高音区的混声技巧,模拟敦煌飞天的高亢清亮

2.3 乐器编配创新

编曲甘虎构建"三层声场":

  1. 底层声场:电子合成器模拟的洞窟回响
  2. 中层声场:琵琶(孙莹)、古筝(程皓如)的实体乐器演奏
  3. 顶层声场:张曦匀人声与电子音效的立体交织

特别设计的琵琶solo段落(2:45-3:12),采用敦煌曲谱《急曲子》的轮指技法,与电子鼓机形成跨时空对话。

第三章 文本阐释:壁画中的时空诗学

3.1 核心意象系统

意象群具体意象文化原型象征意义
空间意象遗忘的沙敦煌鸣沙山时间流逝的载体
迦蓝菩提莫高窟第45窟佛教艺术的圣殿
金色步辇张议潮出行图盛唐气象的具象化
时间意象浮光映宫阙唐代建筑光影历史瞬间的凝固
繁星映诸天星象图壁画宇宙时间的永恒
朱颜改李煜《虞美人》历史沧桑的感叹
动作意象水袖缠绵敦煌飞天舞姿生命力的外化
胡旋伎舞唐代胡旋舞文化交融的见证
作壁上观成语新解现代人的文化反思

3.2 叙事结构分析

歌词构建"三重时空":

  1. 现实时空(主歌1):游客视角的壁画观察
  2. 历史时空(主歌2):壁画内容的场景再现
  3. 超现实时空(副歌):穿越后的幻境体验

这种嵌套式叙事在"却醒来作壁上观"处形成闭环,完成从观者到参与者的身份转换。

3.3 主题思想阐释

"歌曲通过'壁上观'的双重含义——既是壁画观赏者的物理姿态,也是历史旁观者的心理状态——构建起现代人与传统文化的对话通道。当听众跟随音乐完成从'观画'到'入画'再到'出画'的过程,实际上经历了一次文化认同的建构与反思。"

第四章 文化传播:数字时代的传播奇迹

4.1 短视频平台传播路径

阶段时间关键事件传播数据
初始期2019.6-2020.12音乐平台发行网易云音乐评论破10万
爆发期2024.3-2024.8抖音挑战赛#壁上观变装话题播放量18亿
扩散期2024.9-2025.6海外版TikTok传播全球播放量超25亿

4.2 跨文化传播案例

在YouTube平台,歌曲引发多语言二次创作:

  • 日本网友用三味线改编版本,突出"雪浸染万千华光"的意境
  • 欧洲音乐人制作电子混音版,将琵琶solo与Dubstep节奏结合
  • 中东艺术家加入乌德琴演奏,强化"笙箫琵琶"的异域感

4.3 文化符号的再生产

歌曲催生系列文化衍生品:

  1. 数字藏品:敦煌研究院发行NFT数字壁画,配乐使用《壁上观》片段
  2. 沉浸式展览:TeamLab团队打造"壁上观"光影展,观众行走触发不同乐段
  3. 教育应用:故宫博物院开发AR课程,扫描壁画可听到定制版歌曲

第五章 艺术价值:传统戏曲的现代转型

5.1 戏曲元素的创新运用

突破传统戏曲歌曲的三大范式:

传统范式创新突破具体表现
戏曲选段翻唱原创戏曲化旋律全曲无直接引用现有曲牌
单一唱腔展示多声腔融合流行、京剧、越剧唱腔交织
程式化表演自由叙事结构打破"起霸""走边"等固定程式

5.2 国风音乐的范式革新

开创"新国风"创作标准:

  1. 文化深度:每首作品需有明确的历史文化原型
  2. 音乐创新:传统乐器与现代编曲技术比例不低于1:1
  3. 技术标准
    • 采样率≥96kHz/24bit
    • 动态范围≥14dB
    • 频响范围20Hz-40kHz

5.3 行业影响评估

据中国传媒大学《2025国风音乐发展报告》显示:

  • 带动戏曲元素歌曲市场占比从2018年的3.7%提升至2025年的19.2%
  • 促使各大音乐平台增设"戏曲流行"分类标签
  • 推动中国戏曲学院等院校开设"戏曲音乐制作"专业方向

附录:重要版本与演出记录

A.1 歌曲版本演变

版本发行时间特色改编
原版2019.6.27标准国风编曲
腾格尔合作版2021.3.15加入蒙古族长调元素
交响乐版2024.1.1中国爱乐乐团重新编配
虚拟偶像版2025.5.20AI歌手全息演出

A.2 重要演出记录

  1. 2025央视春晚:张曦匀与敦煌研究院演员共同表演,背景实时投影莫高窟第220窟
  2. 格莱美颁奖礼:2025年作为"最佳传统音乐专辑"提名作品表演片段
  3. 巴黎奥运会开幕式
    • 中法艺术家联合改编法语版
    • 在埃菲尔铁塔下呈现"数字敦煌"光影秀

© 2025 音乐磁场国风音乐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 | 本百科词条数据更新至2025年11月

最新回复 (0)

您可以在 登录 or 注册 后,对此帖发表评论!

返回
发新帖